2025年7月5-6日,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新疆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中华西域文明研究集刊》编辑部以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来自国内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0位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参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吴轶群教授主持。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正江教授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鲁家亮副教授分别进行了大会致辞,他们强调了西北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深化边疆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功用。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孟楠教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买玉华研究员作了大会主旨发言。孟楠教授以《从喻体看古代对边疆与中原关系的认知》为题,从“本根枝叶”“腹心手足”“太阳列星(阳阴)”“父子”等四个常用喻体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古代对中原与边疆地区各民族关系密不可分的认识一直存在,并为后人继承发扬,这种思想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非凡。买玉华研究员以《历代治理新疆的经验:多元一体视域的思考》为题,首先分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接着从“疆域共拓”“经济共荣”“文化共融”“民族共生”“精神共铸”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会议共分为八个分论坛会场,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切磋讨论。第一场分论坛讨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买玉华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邱收对汉元帝时期陈汤“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进行了考论;山东社会科学院李楠老师分析了汉代西域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文化策略,认为推广学习汉文化为西域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秩序奠定了基础;鲁东大学李正周副教授从边疆治理视角出发,探究了两汉时期羌族的管理机制;新疆大学赵发老师对曹魏西晋时期西域长官名号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新疆大学侯晓晨副教授从知识传播角度出发,对《隋书》中收录的隋朝之前的记述西域内容的文献进行了详细论述;新疆大学程杰博士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墓葬文书在吐鲁番地区的起源、发展和突进。
第二场分论坛讨论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王启明教授主持。国家文物局于柏川老师在考古学视野下,以历史地理学为方法论,对唐代热海道伊塞克湖南岸的通行状况、城镇分布体系及其与文献所载城邑名称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证;陕西师范大学聂顺新副研究员对唐代西州都督府等第进行了进行了考证;兰州大学博士齐瑾利用安迪尔遗址题记,对8世纪末唐廷丧失安西四镇控制权的史事进行了探讨;青海师范大学硕士赵思源以《松山伯田乐铁券文》为中心,对晚明西北疆臣田乐生平与家世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湖南大学硕士马卫国以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为中心,对河州地区的钱粮变革进行了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牛海桢教授从清朝新疆移民的视角,对玛纳斯地区的经济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场分论坛讨论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程秀金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博士何晓晓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清政府对蒙盐浸边问题的调适与考量;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田汉探讨了清代西宁府的政区调整与边地治理的关系;新疆师范大学硕士杨怿对杨毓秀《平回志·志新疆》进行了详细的考述;佛山大学马文睿老师以明清卫所体制变革为切入点,对卫所体制变革所引发的西北地方社会变迁进行了详尽讨论;新疆大学赵剑锋副教授通过剖析《华夷译语》和《五体清文鉴》的编纂动因、具体实例及社会功能,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脉络及其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兰州大学史志林副教授通过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对丝绸之路中段南线和北线开展了细致的野外考古调查工作,探讨了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中段交通线路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场分论坛讨论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聂顺新副研究员主持。新疆大学硕士刘苗宏探讨了乾隆至咸丰年间新疆矿厂奏报的程序及主要内容;青海师范大学博士梁妍对清代甘肃地区的旱灾、水灾所衍生出来的雨神信仰进行了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任丽平利用满、蒙、汉文材料,梳理了顺治至乾隆时期青海的民族贸易政策;西藏民族大学马天祥教授对康熙朝“噶斯”驻防进行了考证;潍坊学院孙赫副教授论述了卡伦界、卡伦分布及边疆管辖的情况。

第五场分论坛讨论由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海桢教授主持。新疆师范大学许瑶老师对清代新疆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景观的构建与变迁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葛强探究了清代民族政策与青海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的理论与实践;新疆大学硕士梁玉琴以《英廉奏疏》为中心,从四个方面对英廉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期间的系列活动展开了论述;复旦大学博士王雪花以近代新疆县际争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原因和机制,总结纠纷治理的基本范式和主要原则;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潘勇勇结合满汉文资料,探讨了伊斯堪达尔郡王参与清朝处理萨木萨克问题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南疆稳定发展的贡献。
第六场分论坛讨论由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正周副教授主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张娟以《清河州契文汇编》为中心,对河州契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暗含的财政危机、契尾演变、社会治理作用以及河州契尾所蕴含的区域特性进行了研究;宁夏大学硕士高亚西探讨了军府体制下的移民举措所蕴含的施政方略与治理政策;陕西师范大学王启明教授利用档案对晚清吐鲁番巡检的设置、任职制度与职责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台州学院吕漫老师利用中俄文档案,揭示出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条约文本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并从中总结出俄国与中国拟定划界条约的特点与规律;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陆存锟探讨了喀什噶尔官牧厂的创设背景、牲畜来源渠道及管理制度运作,并分析其在清朝西域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苏州大学侯德仁副教授以《新疆图志》为切入点,剖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七场分论坛讨论由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史志林副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博士马婷考察了1933-1944年新疆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设计、实践逻辑与社会效应;新疆大学硕士班念祖考察了民国时期新疆的公医制度;中南民族大学李勇军副教授对民国初年中央边政机构的演变进行了探讨;兰州大学硕士陈福麟探讨了民国时期新疆的通商票问题,并从国家认同的视角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八场分论坛讨论由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齐瑾博士主持。新疆师范大学王汐牟副教授研究了新疆各族群众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动员的路径及其对民族国家认同融合的推动作用;兰州大学于洁茹老师深入探讨了边民互市贸易在有效推动边疆地区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云南大学博士王燕子从“情感”特征出发,讨论边疆地区实行情感治理的路径选择;华中师范大学邵彦涛副教授认为“兰州中心说”是中华民族共同疆域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标志与产物;韩山师范学院丁德超副教授对米华健所著《嘉峪关外》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新疆大学硕士张致远结合多种资料,对南山矿区三线建设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研究。
研讨会闭幕式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姜海龙老师主持。首先由各小组评议人针对与会论文进行了总结发言。新疆大学期刊管理中心汉文文科编辑室黄伟华老师向与会者隆重介绍了《新疆大学学报》的办刊特点、发文情况以及重点选题等。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向鸿波老师介绍了学院新办刊物《中华西域文明研究集刊》,并鼓励与会学者积极投稿。最后,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吴轶群教授进行了闭幕式致辞,她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议题丰富、史料挖掘充分、切入角度新颖,不仅对研究者个人的学术研究提供新参考,亦为新疆研究的发展与突破贡献重要力量。并希望该学术研讨会能够延续下去,成为学界同仁学术交流与探讨的平台。

供稿:赵东科
审核:姜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