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贯彻二十大精神,建设好课程思政

——历史学院教师大家谈

发布时间:2022-10-24点击数:


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2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

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院教师学习大会报告,并就如何推动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建设好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组织专题交流。全院教师深受鼓舞,纷纷热议,反响强烈。现推介六篇代表发言,以供学习交流。

 

孟楠党委委员、院长,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  

主讲课程:中国史学史

 

全国人民企盼已久的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召开。连续几天,我们都在认真收听、收看二十大的新闻报道。作为一名从教近四十年的教师,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后,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肩负的重任和使命!

当我们打开《中国史学史》教科书时,映入眼帘的是灿若星辰的史学家以及浩如烟海的史学作品。当我们给学生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史学家及其作品时,大家由衷而生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伟大的史学家及其作品,必然是一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融为一体的忧国忧民的智者。史圣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和气魄,成就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有感于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盛大伟业,倾心著《汉书》,决心要“以史宣汉”,颂扬汉王朝的功业。班马正是以史学家的深邃,关照了历史、现实和未来,才成就了两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中华民族经历的辉煌与苦难,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正是由于一代代史学家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才造就了我们的历史“史不绝书”,才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展现给后人。

进入新时代的广大师生,我们是历史的幸运儿!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回望过去的十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从事历史研究的教师、学生,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更能从既往的史学家、史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以史学家的深邃,关照我们今天伟大的新时代。要以史学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书写新时代的历史,歌颂新时代的成就!这才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必然的责任,也是我们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应有之义。

 

张子青党委委员、副院长,西北边疆研究所副教授  

主讲课程:中国古代史(校级金课)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与学院同事、同学们一起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在倍感振奋的同时,也深感任在肩。历史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如何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用时代精神激活历史、启迪思想、凝聚人心,是接下来身为历史学专业教师的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学期我讲授的课程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我院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厚栋大梁”,发挥着“秉轴持纲”的关键作用,旨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贯通式、全方位展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帮助各族同学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中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的主体部分是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延绵浩荡恢弘盛大的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的悠久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独特的文明基因,奠定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充沛的自信底气。这段历史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需要倍加重视、充分发掘。

在本学期的授课中,我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指示,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从古今贯通、中西会通、学科融通三个维度,讲清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原因、趋势、规律讲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以及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的丰厚滋养与课程组的同事和同学们一起努力,《中国古代史》不断打造成为一门守正创新、史明道、启智增慧、凝心聚魂的课程,为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郝新鸿,西北边疆研究所教授

 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校级课程思政标杆课)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课程,通过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篇目,旨在使学生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自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和研究历史。在标志着唯物史观起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实践的观点,这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观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正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思想、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的坚持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性表述中,马克思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矛盾运动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问题。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本门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本课程将及时把党的二十大最新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育青年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刘成,西北边疆研究所所长,青年博士教师  

主讲课程:世界现代史(校级金课、课程思政标杆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回望人类历史,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一旦产生,必将反过来推动时代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让人备受鼓舞,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责任和使命的重大。

我所承担的课程是《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一部人类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主导下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秘密外交、军事集团等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空前激化,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浩劫,也给人类的命运与发展蒙上了可怕的阴影,至今仍然在国际上制造诸多动荡和灾难。与此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人类形成整体、各国交流日益紧密、中国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不顾列强压迫威胁,为自己和亚非拉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赢得了道义胜利。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辟了新中国外交新局面,赢得了世界人民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赞同和拥护。1982年,党的十二大更是明确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即主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这段历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非常丰富,需要深入发掘,融入教学。

基于这一认识,接下来,我将进一步从世界现代史百年历程出发,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现有国际秩序的演进脉络、存在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引导同学们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从而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帮助同学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实现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赵毅,中国历史研究所青年博士教师  

主讲课程:中国西北边疆史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将这一指示自觉融入课程思政。

本学期讲授的《中国西北边疆史》重在带领同学们学习中国西北边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帮助同学们掌握这一基本史实:自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新疆地区就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中原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西北边疆历史上各民族自发自觉地认同中原政权和中华文化与全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开拓辽阔祖国疆域、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这段历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中国西北边疆史》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基本史实出发,使各族同学深刻认识到“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王安琦,考古文博研究所青年博士教师  

主讲课程:考古学概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教师,我将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要求,讲好考古学专业课,帮助同学们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本学期我承担的课程是《考古学概论》。在授课中,我将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帮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此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从而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为新疆大学培养出一支理想坚定、专业扎实、全面发展的考古文博队伍做出贡献。

 

 

供稿:孟楠、郝新鸿、张子青、刘成、赵毅、王安琦

审核:张建军、张子青、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