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2-20点击数: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112728,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新疆大学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新疆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8个省(区、市)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7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新疆大学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教授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新疆大学历史学科发展的支持。她指出,西北边疆治理事关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加强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是一个常做常新的研究领域,希望各位专家相互交换意见,不断提高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水平,为国家的西北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开幕式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焦堃博士主持。

新疆大学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在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孟楠教授的主持下,四位专家应邀作了主旨发言。云南大学刘正寅研究员作了题为“从藩部到郡县:清朝新疆建省与边疆治理的近代化”的发言。他认为,清朝经历了由“天下共主”的天朝上国到融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历史进程,故其边疆概念、经营策略、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具体到对西北边疆的治理,前后经历了由传统的西域经营到近代新疆建省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转变。

云南大学刘正寅研究员发言

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作了题为“唐初安西四镇置废问题新探”的发言。他基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传世文献,就唐初安西四镇置废问题进行了再探讨。他认为,安西四镇始置于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以后,始置四镇名称为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严格意义上讲,唐初安西四镇的置废只有一次

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王东平教授作了题为“清代天山南路地区的农业政策与立法”的发言。他认为,天山南路地区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地区,清朝重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清朝又针对制度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立法试图调整该地区的农业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王东平教授发言

新疆大学周轩教授作了题为“清代新疆动乱与平定的历史启示”的发言。他通过梳理乾隆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及嘉庆时期的动乱隐患、道光朝大小和卓后裔之乱及咸丰时期的蔓延、同治朝阿古柏的入侵危害及光绪朝的平定等史实,得出了发展与稳定为第一要务、反分裂斗争要刚柔并济、各级各族干部责任重大等启示。

新疆大学周轩教授发言

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历代西北边疆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有的学者对中央政府西北边疆治理观念、政策及其演变等进行了研究。新疆师范大学施新荣教授以朱元璋的北伐檄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明朝初治理北部边疆之理念,认为朱元璋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观,由此对明代处理北方和西北民族问题与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吕文利研究员对清朝的盟旗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清代统治者以“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原则,在蒙古地区实施了盟旗制度,最终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达到了“大一统”的治理效能。新疆师范大学锋晖副教授基于满文档案,解析了乾隆朝新疆制度的沿革,认为乾隆统一西域期间,拟以分封制治疆,后又拟以直省制治疆,但鉴于新疆内外安全局势,最终选择军府制治疆。

有的学者注意到了历史上新疆基层官员对新疆治理的重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张伯国助理研究员探讨了清代新疆军府僚佐官章京群体与边疆社会治理的关系,认为章京群体虽官职不显,但职责綦重,在清代新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新疆大学吴轶群副教授探讨了清代新疆伊犁地区同知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同知职能的转换体现了清代新疆地方社会治理的逐步完善。

有的学者对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外交化”取向进行了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冯建勇教授对民国中央政府与边疆地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的边疆治理呈现出明显的“外交化”取向,国民政府时期更是将边疆治理“外交化”理论化、政策化。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闫自兵副教授对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新疆政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南京国民政府误判苏联将侵占新疆,因此在新疆归顺中央以后,实行了错误的反苏亲美的外交政策,终究事与愿违。

有的学者对西北地区历史上的某些具体事件与边疆治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吴华峰教授对清代新疆船运进行了考述,认为清代新疆船运始于乾隆一统新疆之际,发展于新疆重新平定之后且集中于伊犁地区,衰落于清代中后期,并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伊犁师范大学陈剑平教授通过研究乾隆至咸丰年间西北地区的边民越境窃夺事件,认为国家强盛、军力强大,才能杜绝境外势力的觊觎,真正保障边防安全。新疆师范大学孙文杰教授及其硕士生张亚华对传统文献记载缺失的萨迈林事件始末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萨迈林事件的和平解决对于稳固清政府在新疆的治理根基,乃至维护中国西北边境的和平与稳定,都有着积极影响。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赵毅博士基于吐鲁番厅档案等史料,对乾嘉道内地移民与吐鲁番坎儿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内地移民在坎儿井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新疆时局的变化也对坎儿井的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云南大学潘威副教授对民国初年新疆水利会与新疆水利管理的近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新疆水利会”水利建设开启了民国时期新疆水利近代化的进程,巩固了杨增新对新疆的统治,客观上起到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作用。

有的学者对历代西北边疆治理过程中的某些事件进行了考证。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基于新疆东天山地区的古代聚落及墓葬等考古资料,揭示了新疆古代农牧关系的模式是以和谐为主旋律,不同经济形式、不同文化、不同来源的人群不断交流交融的模式。武汉大学郑威教授与其博士生张振岳以“部”类封泥为中心,就秦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秦“部”的分布形势,说明其设置重点在于防守戎狄和拱卫关中;秦“部”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行政区划,这或许说明秦对其掌控是反复和有限的;这对理解秦的民族政策和地方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侯晓晨对安西四镇的置弃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西域经略观一脉相承。新疆大学王玉平博士探讨了唐代伊州通西州的道路变迁,认为8世纪东部天山的军政中心迁至北庭以后伊州通西州的驿道才最终形成。新疆大学郭文忠副教授及其硕士生祖浩展运用新的统计方法,对乾隆朝发往新疆遣犯人数进行了重新估算,认为遣犯及家属总数应为约1.94万人。

与会者发言

有的学者对有关西北边疆治理的某些文献进行了考证、研究。南京大学杨晓春教授与南京博物院张平凤副研究馆员对唐高宗敕撰的《西域国志》进行了考述,认为根据高宗时期的佛教类书《法苑珠林》可以获悉有关《西域国志》的比较明确而丰富的信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柴小君博士对清代巴里坤屯田的“史事”与“书写”进行了研究,认为清代巴里坤的屯田受到军事需要、政治考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文本书写缺乏严谨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从而造成了“宜禾”气候条件在文献记载中的较大反差。南京大学特木勒教授以《筹办夷务始末》民族史史料为中心,通过对比不同版本,认为民族语文对民族史汉文史料的点校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的学者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新疆大学历史学院万雪玉教授与杨忠东副教授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清朝与浩罕关系史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认为清宫档案等原始文献的发掘和运用使清朝与浩罕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些细节不断得以增补,而浩罕对清朝时期中国西北边疆治理与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新疆大学程秀金副教授以野田仁的著作《俄、清帝国之间的哈萨克诸汗国》为中心,对日本清史及西域研究进行了评介,认为日本的西域研究可分为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两个方面,而清史研究学者可划分为“清朝史”研究和“清代史”研究两派

线下师生认真聆听与会者发言

闭幕式上,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军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张建军书记提到,此次会议为与会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各位学者既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借鉴吸收了他人的优秀研究成果,这对于促进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的信息流动,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大有裨益。

张建军书记做会议总结发言

此外,张建军书记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坚定不移地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以丰富、优质的研究业绩助推新疆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同行学者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二是希望新疆大学历史学院继续提供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三是希望各位与会专家继续支持新疆大学历史学院的发展。

                                                                           线下与会人员留影

                             闫自兵 供稿

                             焦  堃 审阅

                                      红德孜·马合沙提、明子栋 摄影